您的位置: 吉屋网 >楼市资讯 >夜谈房事 | 美国的房子比中国便宜吗?

夜谈房事 | 美国的房子比中国便宜吗?

来源:豪言   发布时间:2016-07-28 00:00:00

  一

  拿地高手的郁闷

  不是后来的地价高了,而是原来的地价低了

  2002年2月,广东富力集团以32亿元拿下北京较大商用地块----广渠门外东五厂用地,成为北京土地出让价格之*。潘石屹不忿:卧榻之旁有人叫板。*不解:以我京城深耕多年的道行,亦算不过来这个账,“南军”又何为?

  对此不屑的是“文人里的开发商,开发商里的文人”的谢强。彼时谢为合生珠江系悍将,亦是名满京城的拿地高手。据谢在其《一个文人的地产江湖》书中所述,他拿到的毗邻CBD的珠江帝景地块,楼面价不到1000元,而富力城的毛地价即为2747元。不怪得当初拿到这个地块标书后,谢只说了一句“太贵”,旋即放弃。

  后来的故事业内都耳熟能详了。富力城创造了次年的销售纪录,也成为北京迄今增值较高的楼盘之一。有意思的是,不久谢强即成为北京富力城的总经理,在他曾认定价格过高的地块上,打出了职业生涯中的漂亮一役。

  大腕高手们看走眼,在于对北京土地增值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认识不足,对地块价值上升的方式没有思想准备。在中国独特开发模式之下,政府缺少流动资金,不得不把*和开发的顺序倒置,先卖地开发,后*建设,而且*是叠加效应的,相当于先上学,后补课。

  这导致了贵地的先卖和贱卖。一旦*完成,相应地块的价值得到迅速补涨,这个巨大落差补上,就会体现为一段时间之后的土地价格跳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后来的地价高了,而是原来的地价低了。

  当然,对于谢强们而言,习惯了协议出让的低价,再去跟别人竞争拿地,这账算得过来,心理关也过不了。或许是这个原因,后来在北京开发大盘和优质地块的,或是外地的内行,如粤商闽商,或是当地的外行,如中化中冶,而极少再有京字号的地头蛇。

  2001年,谢强挟“无地何以为大”的豪气,在北京一口气为珠江拿下了五块地,都属协议出让,合生珠江也雄居京津粤系开发商之首。但十年之后,合生以销售业绩而论,退居于二流开发商行列。

  谁著史来谁封侯?如今的谢强,不由得长叹三声,再弄刀笔,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二

  懂不懂啥叫“供应量陷阱”?

  房价过高可能是问题,但上涨过快一定是祸害

  货币超发引起的流动性,往地下砸钱引起的土地增值,加上本就旺盛的需求,都使得大城市房产的*性可圈可点。住建部部长在两会上都公开承认,“房地产市场的长期上升具备合理性”。

  但由2003年开始的上海房价大涨,一直到2009年下半年救市引发的全国性*,房地产的*性以压倒性优势超越了消费性,“长期上升”变成了“短期狂涨”。 楼市呈现出资本品的市场规律:越买越涨,越涨越买。

  这时,“买房就能赚钱”成为共识,升高的房价不仅不会抑制需求,相反会对需求形成更大刺激。这时,某些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增加供给,已经无济于事,因为那是消费品的供求规律。*性需求就像海绵吸水一样,会把新增的供应一扫而光。这时,我不得不向你秀一个专业术语,叫“供应量陷阱”。

  房价出现短期大涨,原因很多。如早期购房者获利的示范效应,区域不均衡增长导致一线城市成为炒房热区,运动式、主题式的巨量*使城市增值,政绩循环周期导致的城改和大拆大建增加需求,当然,还有政府调控的时紧时松放大房价波幅等等。

  上述每一个因素单出,或者同时辅以对冲因子,都不至于造成房价短期过大波动。但政府*喜欢利好叠加,形势一片大好?不够,要巨好!“锦上添花再添花”。这使房价短期上涨的幅度之大,可以轻易覆盖风险和成本,长期上涨也就浓缩为阶段式*。

  此类例子屡见不鲜,远有上海在本世纪初经济复苏时期,仍坚持****、个人所得税购房抵扣等优惠政策,而成为中国头个房地产的“上海病人”;近有去年海南岛在全国楼市一片红及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再以“国际旅游岛”概念火上浇油。

  如果说有房地产泡沫,也是房价短期上涨过快催生了大量*需求,而不是单纯的高房价。所以,控制泡沫不是控制高房价,而是控制房价的上涨速度。

  三

  美国的房子比中国便宜吗?

  门票和通票是不一样滴!

  传说美国的房子比中国便宜,比如底特律出现标价1美元的房子,美国的独栋别墅20万美元就能买到。

  但人们不知道,在美国,绝大多数房子都不是坐落在中国人标准体系中的城市。在美国公路电影《德克萨斯的巴黎》和《末路狂花》里,人们对城市和房屋的印象模糊到接近于无,这不能怪导演,因为在我们看来不起眼的中小城镇,本来就是美国城市的主流。

  这些城镇土地上较大的*不是CBD和综合体,而是那一条条载满了狂野故事的高速公路。生活配套都是基本型的,一两个小超市、一个木制教堂、一个小酒吧,也就差不多了。再加上美国土地私有,碎片式的土地分散供应,没有大庄家,土地供给量很难出现明显的高潮和低谷。

  这些造成了美国土地价值不高,增值性不强,甚至不如中国的三线城市。所以,在美国的大部分地区建新房,就其土地成本而言,相当于中国的小产权房。

  即使在像纽约和芝加哥这样的大都市,由于城市的大规模*基本停止,土地价值的增长趋于停滞。更主要的是,住房市场属于存量市场,地段和品质较好的房子都是二手房,不存在新盘定价的雁行效应。

  当然,影响更深远的还是物业税,每年按房产的市场价评估征收,这使得持有房产的长期成本增加,进一步消弱了房产的*性。

  打个形象的比方,在中国买房,好比买了游乐园的通票,玩遍所有项目也不用再花钱;在美国买房,仅仅是买了张门票,入园后的每个项目都需再补上一刀。

  在中国买房是一次性付款,购房成本前置,买房后独享增值利益;在美国买房是一世性付款,购房成本长期分摊,即使房产不增值,也需每年支出赋税成本,如有增值,则是社会与业主共享。

  中国作为增量市场,大规模集中性*在先,买房后除了物业费,几乎没有任何持有成本,房价上涨是靠大量*的内在支撑和新盘雁行效应的外在牵引。

  而美国正好相反,作为存量市场,事前无大规模连续*,事后又有伴随一生的持有成本负担,除非有极特殊的地位,如纽约的全球金融核心和国际化大都市,美国房价易稳难升。

  次贷危机的爆发,恰恰是美国不顾其存量市场和以中小城镇为主的特征,硬是以加大杠杆率降低资金成本的金融手段拉升房价,较后鸡飞蛋打。

  可见,中美房地产各方面的差异之大,不可以道里计。如果静态比较中美房价,视角差之毫厘,结论失之千里。1美元的房子和20万美元的别墅可能是事实,但它所在的城市凋弊、产业衰败、人口流出、黑人遍地,你买下来之后,还要按照规划法令,*修缮,难租难卖难住。这两个美妙的数字对你而言,有啥意义?

  四

  骂北京解决不了啥问题

  不是北京太好,而是其它城市较差

  天津和沈阳为什么发展不利?

  三大罪魁中,你能想到的是资源差异,想不到的是,离北京太近和高铁。

  天津与北京同区域,距离百十公里,高铁一*,比从丰台到海淀还快。沈阳与北京跨区域,650公里,坐高铁四*,午饭在沈阳猪肉炖粉条,晚餐就在北京烤鸭涮羊肉。

  计划经济时代,啥好东西都先供北京,天津落了个“灯下黒”,等到市场经济时代,可以流动了。移民们又想,才百十公里,反正折腾一回,还不如去北京。

  沈阳作为东北首善之城,凭借优异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本应如深圳与香港的关系一样,二十年赶上韩国首尔。但结果却成了北京外地移民的较大来源地,北京写字楼电梯里,东北口音此起彼伏。

  津沈尚且如此,更不消说冀辽大地上的其它城市了。

  咋整呢?

  把北京现有资源分给兄弟们?没这个道理,更关键的是没用。

  北京作为史上发展*快的较大国家的首都,定位是超级国际大都市。这是确定不移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减北京,而在于加兄弟。

  怎么加?按区域分工和平衡的总原则,形成有差异可交换的优势和无差异化的富足度。

  首先,北京并不是在所有方面都强,其它城市的目标也不是建成“小北京”,而是以北京所缺,自身所长,建立起“可交换”的关系。

  第2、其它城市形成与北京相差不大的富足度。它的衡量指标主要是,有趣的工作,公平的机会,不错的收入,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高水准的城市生活配套,令人满意的寻偶环境等。

  把这些翻译成形象指标,就是企业存亡指数、专业人员指数、万达广场指数、星巴克指数、剧场影院指数和街遇美女帅哥指数等等。这些指数平衡饱满,就表明“兄弟们”已经达到了与北京没有本质差别的富足度,而这正是绝大多数人群所追求的目标。

  这样一来,去北京只是基于特殊职业需求,比如做政治家、外交官、大金融家、大明星、大学者、一等广告创意人或对北京有着极特殊情感需求者,这些需求的*人数不会很多,北京庞大的外来购房压力,也就相应消解了。

  五

  超级都市的黄金年代刚刚到来

  英国脱欧告诉我们,京沪深房价还得涨

  英国脱欧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结果。在反对脱欧中派别中,伦敦占了重要一席。因为作为国际大都市和金融核心,伦敦是英国“对外开放”的得益者。

  你没看见,国际化一等金融机构,大多在伦敦设立总部,你没看见,印度塔塔集团的创立者、香港的李嘉诚、中国的*和荣智健、俄罗斯富豪切尔西老板阿布,都喜欢在伦敦*和置业?

  所以,全球化和网络化对超大城市是巨大利好。地球村的背景下,不管是基于旅游、商务、求学、移民和婚姻的目标,国际交往会乘数级增加,而这些增量大部分都会落在TOP3以及旅游名片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再加苏杭和海南等。

  当下,京沪深大则大矣,但国际化、网络化、超级化远没到位。房子多则多矣,但真正令人满意的好房子,特别是成片的好社区,还少有。其实,在一个成熟的城市,基于同质化的好社区,才是高房价的*稳定基石(这是另一个话题,找机会再聊)。

  相比伦敦大部分由传统承继而来、具有浓厚守成色彩的优势,中国的超级都市都有着巨大的成长性优势。

  伦敦的优势在于与美国的同种同文、英语的全球第1通用语言、日不落帝国宗主国余光、传统金融和贸易优势。近年来则是由于英国国内政治稳定和城市公共管理得法。

  而京沪深优势的成长性更令人振奋和看好。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待建,如城际交通、医疗、文娱、会展等,再加上产业升级、城市改造和环境优化,中国超级都市价值提升的空间,仍然不可限量。

  你又害怕了:“如此说来,大都市会不会到处都是豪宅,成为富人的天下?”放心吧,应该不会。从国际经验来看,超级都市都有着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如卫星城镇、低总价商品房、发达的租务行业和保障房,来对应各类人群的居住需求。与你惯有印象不同,之所以成为超级都市,就是因为它能够同时容下*富的人和*穷的人,较好的人和*坏的人。政府主宰不了他们的来去,只能通过完善的公共管理,使他们各安其位,各谋其生。

  六

  寻找大智慧

  多善意少机谋,标本兼治,等待时机

  短期:灵活调控,避免触发危机;中期:完成城市大规模集中性*或使其分散化;长期,1、城市群模式,加强城市的分工和平衡发展,改善供应格局;二、2、等待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市场定价权易手。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在中国房地产地域扩展的脚步中,我们已经听到了格局之变的滚滚雷声。

  踏着十一个新城的节点,北京已进入通州房山时代,上海除了“一城九镇”,还在规划四大副核心,而从“三面云山一面城”到“一江春水穿城过”,杭州已由西湖跨入钱江。

  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开发,正从“市区时代”进入“郊区时代”,城区和郊区开发量之比,已经是后者占先。城市格局亦由单核心向多核心转变。这是第1个拐点。

  中国的房地产开发,正从一线城市时代进入全国城市时代。主战场不再局限于京沪深广,从珠三角到环渤海,区域规划的畅想曲正在奏响,二线强城市集群已藏龙卧虎,变身兵家要地。这是第2个拐点。

  这两个拐点的到来表明,中国城市土地上的连续*正由高度集中转变为相对分散。主城区的大规模*基本结束,*在向郊区分散;一线城市的集中*基本结束,正在向二三线分散。如果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集中是形成高房价和过快上涨的症结,那么相对分散应是一副解药。

  这两个拐点的另一层深意,是一线城市--至少是其主城区--已经进入了存量市场,而由增量市场(非成熟市场)向存量市场(成熟市场)的转变,形成了中国房地产市场根本性的战略转变,这是第三个拐点,或称“*终拐点”。

  进入存量市场,表明集中性*已经完成,房价再大升的内在动能消失,还意味着从质量还是数量上,新盘已失去了以往的影响力,二手房成了主角,夺过了市场定价权。

  新盘之所以能成为指引市场的“头雁”,是因它将好地段和优品质双美合一。而以新盘做前瞻性定价,相当于IPO。进入存量市场后,较好的地段已是二手房的天下,二手房定价模式则是后顾式定价,从集中到分散,从少数开发商到无数购房者,从单因素到多因素。

  在增量市场大逞其威的新盘垄断权和营销手段,此时已无用武之地。人们在购房时,更看重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居住人群、租金*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确定和发挥作用,则是“魔鬼在于细节”。在“人民战争”的*大海之中,个体只能随波逐流,即使是大户!

  “头雁”消失,定价权归于市场上的千家万户,房价雁行模式将进化为繁星模式。彼时,极目天舒,点点繁星缀满无垠而自由的夜空,仿佛人们深邃的眼睛和释然的面孔。

免责声明:此信息来源于豪言 ,版权归原作者。吉屋网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无偿服务,在网页上展示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进行删除处理(loupan@jiwu.com)。
买房交流群-82群(309)
  • 董董:谁来点评下时代倾城这个盘?
  • 小石头:地段还行
  • 七七妈:性价比高
  • 春暖花开:未来升值空间还是有的
  • 阿霞:周末一起约看房呀
  • 大头明:售楼处美眉不错,哈哈
3127人正在热聊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