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故事丨选择现在置换,我真的错了吗?

来源:丁祖昱评楼市   作者:编辑部   2022-10-31 09:06:17

我家在宝山,全家都在上海某国资大型制造企业工作,我老公家也一样。刚毕业没多久,由于家庭背景和年纪都差不多,我们便结婚了。结婚之后没多久,我们的儿子也就出生了。

我和我老公家平时的生活圈基本上都在宝山这片,结婚的时候,由于之前我们都住自己父母家,结婚时就在我们公司附近置办了一套婚房。

这套房子是2010年的时候买的,当时算是次新房,我们也没想着要做投资啊什么的,只是单纯的结婚了就搬出来自己住而已。

婚房是老公的父母买的,具体多少钱记不清了,然后我爸妈也给我买了一套小的做陪嫁,写我一个人名字。

结婚之后,我们的日子过的很不错。

我和我老公都是独身子女,都是上海本地人,家里都还有宅基地。结婚买的两套房子都是全款,一套自己住,一套租出去收房租,再加上我们都在国企上班,虽然和一些互联网大厂相比,工资不高,但是我们双方的长辈也都是老员工,退休之后都有不错的退休金,儿子出生了之后还会隔三差五的给孩子送东西。

因此整体来说生活相对比较充裕,没什么太大的压力。

2018年,二胎出生,又是个儿子,双方父母都很开心,考虑下来之后,决定小儿子跟我姓。为此,我爸还给我老公换了一辆车,以后方便接我上下班和接孩子们放学。

2021年的时候,我就开始觉得原本家里的地方不够用了。

本来我们是二房一厅的户型,我们一间,大儿子一间,小儿子出生之后,大儿子平时在家要做作业,疫情之后又很多时候都要上网课,小的还小,离不了人,我妈白天还会来帮忙一起带,这么一来,原本二房的户型就不够了。

在我的心里,是有一间四房的户型,我们一间,一个孩子一间,然后还有一间可以做书房,无论是孩子们上网课做作业,还是平时我们需要赶个ppt什么的都可以用。

2021年的时候,上海可以说是“打新”的天下,我看着新闻和身边的各种传说,非常的心动。

那时候我们存款并不多,要买房,是一个大问题,于是在2021年的时候,我首先卖掉了我名下的那套小房子,60多平方米的小两室,终到手213万,再加上这几年的存款,大概有230万左右。

一开始,我拿着这笔钱,觉得可以买一套600-700万的房子,这样我们还可以继续现在这种住一套出租一套的日子。

然而,我和老公盘算了一下家里每个月的开销,就算加上双方父母给我们的补贴,我们也背不起400多万的房贷。毕竟家里有两个吞金兽,怎么都省不下来。

于是我就把自己的原本可以住四房的想法改成了三房也可以。

由于我们多只背得起200万的房贷,因此多只能买得起400-500万的房子,这么一来,我们可以选择的余地突然就变得非常小。

在和老公纠结了很长时间,后决定,把当时自住的房子卖掉,凑个600万买一套满意的,也不用贷太多款。

由于当时已经快过年了,我们就想着毕竟住了那么多年了,再过一个春节,然后再卖,谁知道接下来就遇到了疫情。

一直到7月份,第二套房子才卖掉,这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感觉,现在卖房子好像没有去年年底那时候好卖了。

之后,上海整个市场好像突然开始变天了,之前身边若有人买房,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可是近这几个月,仿佛所有人都觉得,只有傻子才买房。

于是,我们就变成了这个“傻子”。

房子卖掉之后,我们全家先暂时住在我父母家,因为我妈要带小儿子,这样比较方便。

对于我们要卖房置换的事情,我们全家和双方父母都觉得有了小儿子之后原本的房子的确太小了,的确是需要换一套大的。

唯二的两个问题是,他们不希望我贷款,还是觉得全款稳妥,然后就是不希望我们买的太远,浦东的房子肯定不考虑,市区的房子也是要靠近宝山为好,一方面是离双方父母家近,另外一方面是我们上班也近,毕竟这辈子的生活圈基本上还是在宝山这块了。

对于个问题,我和我老公觉得我们可以贷少一点,毕竟我们公积金都还没用过,都挺高的,刚好找机会提出来,第二个问题我们比较赞同。

这么一来,我们可以选择的余地就变成了以宝山和宝山周边为主的大户型项目。

可是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和朋友们说起来的时候,他们却觉得我太傻。

他们的理由是,,买房肯定买地段,宝山不属于市区,买了未来不会涨价,如果非要买中外环,那就选闵行,大虹桥的发展潜力更大。第二是目前整个房地产市场都在跌,现在买就是高位接盘。

我和他们解释,我们买房子主要是因为现在的房子太小了,确实需要一个大房子,否则等小儿子也大了要读书了,家里都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

可是在他们眼里,依然还是觉得现在现在房价会跌,买了就是亏的。

本来我并没有觉得换房子什么地方有问题,但是听他们说完,我开始犹豫了,觉得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

编者手记

勿言的置换需求可以说是刚需,也是很多换房迫切的群体之一。

就像她说的那样,孩子长大了怎么办?

我们认为,对于需要结婚、生子、读书等刚需需求的购房者来说,关注市场波动的意义其实并不是很大,不能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自住刚需群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