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网 >房产问答 >其他 >其他 >详情

农村宅基地可以买卖吗?

151****1422 | 2018-12-06 20:04:08

已有1个回答

  • 142****1455

           农村宅基地原则上是不能买卖的,但是在目前国家一号文件的指导下,农村土地进行了土地确权的工作,国家将不断改进空闲宅基地和农房政策,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意味着在一些条件的限制下,宅基地可以进行买卖。

      宅基地如何进行合法流转呢?依据规定,只有本集体内经济组织才可以内部转让宅基地,即本村人才可以内部转让宅基地,城市户口,外村人均不允许。因为农村的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个人只拥有使用权,宅基地的转让和买卖就只能在村集体内部进行,如果有外部购买者的话,必须将户口先迁入宅基地所在村成为村内部经济组织成员才可交易。农村宅基地转让的流程,需先到房屋管理部门去进行产权过户登记,还要去办理宅基地使用权的变更,否则是无效的。遵循“房地一体”的原则。转让依据一户一宅的政策要求,拥有一处以上的超出部分收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

      农村宅基地目前在相对条件的限制下,可以进行买卖和流转,不过各地的政策也不同,对于土地确权的处理也不同,要结合当地的情况来进行灵活的变通。

    查看全文↓ 2018-12-06 20:05:06

相关问题

  •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申请一处宅基地,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由于是村民基于其身份而无偿取得的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资格是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程度上,宅基地具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功能。所以,农村房屋宅基地可以在本村村民之间互相买卖流转,卖给非本村人的属于无效的买卖。

  • 农村宅基地确权有纠纷的**终怎么解决?我国《土地管理法》中对宅基地纠纷的解决办法,主要有三种:1、协商解决。《土地管理法》第16条第1款规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据此规定,公民之间发生的宅基地纠纷,应当先通过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2、行政解决。《土地管理法》第16条第2款规定:“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该法还规定,侵犯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犯、赔偿损失。3、司法解决。《土地管理法》第16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这表明公民之间就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发生的纠纷,只与按照《土地管理法》第16条和第53条的规定,先经过有关行政机关的处理,对于处理决定不服,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农村宅基地确权有纠纷的**终怎么解决?教你几个很简单的方法农村宅基地遇到纠纷处理原则有哪些?实践中,因宅基地使用权而发生的纠纷在民事纠纷中比较常见。对宅基地使用权纠纷应按下列原则妥善处理:原则1:依法保护国家、集体的宅基地所有权。我国土地分别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改革前的旧契约不能作为土地权属的依据。处理宅基地(土地)纠纷,应切实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宅基地,集体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原则2: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合法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侵犯。农村居民建住房,应当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原则3:宅基地使用权随房屋转移的原则。农村房屋发生买卖、继承、赠与等法律事由的,其所占宅基地的使用权随房屋所有权而转移。1984年**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公民在城镇依法买卖房屋时,该房屋宅基地的使用权应随房屋所有权一起转归新房主使用。”

    全部4个回答>
  • 土地证去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房产证去发证部门过户。《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因依法转让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着物导致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变更登记申请。根据这一规定,农民因买卖或继承房屋而使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的,当事人必须办理宅基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具体而言,就是房屋买卖双方当事人或者房屋继承人应当在依法办理房屋产权变更登记证后15日内,持有关证明文件、材料,向当地县、市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宅基地使用权变更登记申请,经审核后,由县、市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宅基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手续,换发加盖有县、市人民政府印章的土地证。

    全部3个回答>
  • 未建房的宅基地,是不准买卖的,单纯买卖宅基地的合同应为无效合同。

    全部2个回答>
  • 户口的问题随着政策改变待遇也有所不同,未来在政策到底是怎样,会不会改变也不能肯定。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的。

    全部4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