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来不打算还清房贷

来源:楼市团长   作者:楼市团长   2023-04-11 09:01:26

明天下午5点直播,与大家一起聊聊2023年的楼市走势,同时分析如何判断地段潜力以及解答大家关于贷款的疑难问题,马上点击预约,及时收看,并且添加我私人微信pos52086发观看截图给我将有机会免费获赠2023年一共30万字的新书《楼市团长投资语录》上下两册,数量有限,立即行动!

我们从来不打算还清房贷

(一)克服内心的恐惧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反应叫”恐惧症“。指的是一些人持续和非理性地害怕某一特定的东西、活动或情境。这样一听,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患上了恐惧症,比如我就特别害怕老鼠,一见到老鼠就吓得半死。

然而这种恐惧并不代表实际威胁,甚至有一些夸大和非理性的成分存在,负债也是一样的道理。害怕负债的人会限制自己部分活动和决策,避开所有让自己产生显著“负债感”的行为,比如买房倾向于全款,消费不能超过多少等等。

“负债感”带来的痛苦,对一个人的生活有重大影响。农民从来不负债,但是他们一直穷得稳定,负债本身没有对错,它只是一个工具,用好了可以加速财富积累。

我们通常会用资产负债率作为财务诊断,来指引家庭资产配置。

资产负债率 = 负债 / 资产

普通人一生中负债率的时候,就是买套房那一天,首套房三成,负债率70%。再买第二套,就是五成甚至七成了。

资产负债率会随着房价的上涨而减少,假设一套房30万买来,贷款70万,总价100万,你负债率是70%,房子涨到了200万,70除以200等于35%,你的负债率一下子降到了35%。

你的资产负债组合就钝化了,需要卖掉房子再买入或者贷款裂变,重新把负债率拉回到70%左右。

为什么要维持一定的负债率,因为你负债率下降了,意味着你“存款”增多了,别人借出了更多资金去买入了更多优质稀缺的资产,相比之下,你就落后了。

金钱流动起来才会产生价值,一套房子,涨了你不理它,让它一直趴在那里,那就成了死资产。假设一个朋友2000年买的北京,50万的房子,15万,贷款35万,2014涨到了1600万,如果他去加按贷款或者卖一买三,预留200万在手还月供,进行裂变,今天至少总资产已经四五千万了。(当然,如果他不买房更惨,现在15万真的买不到什么)

很多读者喜欢问一个家庭负债率多少才健康呢?其实负债率高低不是判断财务风险大小的标准,现金流才是。

假设你只有30万,30万,买一套100万的房子,交完就没钱供了,马上破产。(负债率70%)

如果一成呢,10万买100万的房子,手里还能留20万,全家两年不工作都供得起(负债率90%,超高杠杆,一样没事)

所以普通人真正要关注的不是负债多少,而是现金流。

(二)什么时候才能把房贷还完?

很多人说我不害怕负债,其实我也怕,曾经一度怕得要死。但在一二线城市打拼的人,有几个人是有退路的?所以就算害怕,也必须做出正确的决策。除了企业家,我们每个人能背上的负债就是房贷。

十年前开盘的房子,十年后买需要多付几百万是非常正常的。有人说房价跌,在这么“萧条”的环境下,依然还有稳中带涨的房子,所以跌还是不跌,不是看那几块砖,看的是看城市,看的是地段位置。

中国楼市已经很难用一句话来笼统概括涨跌的行情了,过去几年在广州上海成都东莞蹭噌噌往上涨的时候,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大降价都没人要呢!所以当我们讨论以后十年、二十年房价还能不能涨的时候,先确定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不然讨论涨跌是没有意义的。

财富竞争是一场拉锯战,未来房产一定是优质稀缺的涨得越来越高,对普通人来说,如果手上还有现金,依然要先“下手为强”,否则到时候门槛提上来了,你的家庭就会非常被动。

(三) 你一出生就负债了

财务是人生中关键的暗线,没有之一。99%的人都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为看到的负债才叫负债。事实上,我们所欠的债,远远不止于此。信用卡透支,房贷压力,这种肉眼可见的负债,仅仅是显性负债而已。

而被绝大多数人忽视的隐性负债,真正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命脉”。所谓隐性负债,指的是父母,孩子还有你。

什么意思呢?

一个普通人的人生必定会经历出生、求学、工作、结婚、生娃、死亡。从出生到工作,你是没有任何产出的,所有财物压力由父母承担,欠下了父母的债。

结婚到生娃,孩子在工作之前的20年只有消费没有收入,欠下了孩子的债。再加上自己的日常支出,你的财务从婴儿时期就已经被划分成了三部分。无论你是一岁,三岁还是十八岁,这些负债一直存在且伴随到老。

当然父母可能从来没说过要你还,你也以为不用还,其实你是要还的。有的在上一辈那里还,有的在下一辈那里还。比如你想买房或者生了娃没钱养,你父母给你钱帮助你过上正常的生活,这就是“在上一辈那里还”。

比如你爷爷住院,你爸没钱掏医药费,那么你就得出这个钱,事实上这个是你爸爸的责任,但由你偿还,这就是“在下一辈那里还”。

花1秒钟看透问题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看透问题本质的人,有着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教父》

所以,一个人,事实上要挣3份钱,才能。而具有产能的阶段恰好是青年和中年。也就是说,越早看清本质,做好准备,往后的日子就越好过。青年时期就多倍速努力的人,相当于平摊了中年和老年的财务压力。

上一辈或者上上一辈就努力的人,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债务”问题,甚至平摊了下一辈人的债务压力。

一代代坚持下来,下一辈人就拥有比同辈人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这就是为什么隐性负债会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命脉”。但坏就坏在人过分依赖自己的眼睛,对看不见的东西尤其是隐性负债,并没有太多察觉,更不会提前做好准备。这就导致你以为只需要按当下的节奏维持生活就好,实际上你要维持现在的生活,还需要三倍的力量。

所以中年危机指的就是,年轻的时候没有花费三倍能量去努力,等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才知道一倍力量完全不够用,但留给自己的时间也不多了。

这个时候,遇到稍微大一点的问题,毫无办法。要么把压力转移给下一代人,要么就“掉阶”,大房子换小房子,有产变无产,城市变乡村。走投无路,却无法从头再来。

(四)通货膨胀没有尽头

大家可以问问父母,一辈子攒了多少钱,他们在月薪500元左右的九十年代时代开始工作,辛劳一辈子,绝大部分也就是攒下几十万。现在华为的程序员,一年的工资就等于他们父母一辈子的积蓄。通货膨胀的威力是非常可怕的,中国人非常惨,这是一个普通民众不允许有积蓄盈余的国家,大部分人只有现金流(工资),一旦你有盈余积蓄,就会被通货膨胀持续洗劫,所以才要一辈子工作为国家交税,一直到老。

普通人应该明白工资只是用来维持月供和生活支出的现金流,不是财富的来源,真正想积累财富还得靠资产。

2000年的时候,出租车司机是高收入人群,在深圳开出租车月入过万,那个时候南山的房子也就是三四十万一套,如果有一点胆识买了两三套房,现在至少资产几千万了。

人生做对一个决定,真的可以赚够一辈子的钱。

2005-2017年的时候,导游尤其是涉外导游是很好搞钱的,如果有钱不买房,现在疫情三年,估计也不混不下去了。

中国的职场打工人大部分都是随着平台和行业红利一起长大的,但是被喂饭的时间长了,就失去自己主动刨食的能力,一旦离开平台或者行业红利消失,基本就是饿死的下场。

嗯,趁着年轻,赶紧多研究一下不同领域的新方向,形成自己随时可以切换行业的多维行动能力,同时买好几套房,毕竟资产比我们还要稀缺,你做的工作,有数百万人可以替代你,何况还有chatgpt,终是卷不过的。

(五)如何正确负债?

现在我们都知道隐性负债的存在,且无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那么如何正确“负债”?

那就是接受负债是人生常态,良者习惯它,强者利用它超速。

在不欠人情的情况下,我们能借到的一笔贷款,恐怕只有房子。寻求合理的负债,是保护我们自己的财富,尤其加上通胀,不负债,存款就会像冰一样,一点点融化然后流走。

2010年,40万,贷款100万买北京一套房子,月供4800元,你以为做房奴了,好惨啊,要还30年。其实十来年之后,通货膨胀已经激烈到4800元不是钱了,外面三四个苹果就要20元了。

13年后,北京的房子涨到了1200万,你年薪涨到了30万,三年就可以还掉当年的100万房贷,一边是房子增值了,一边是负债稀释了,这剪刀差就是买房投资的利润。

什么是合理负债?把银行的钱变成自己的房子,把不保值的变成相对保值的,把负债转变为资产就是合理负债,而不是借债去做不必要的消费挥霍。

可惜大多数人,浑浑噩噩,直到隐性负债爆发,中年危机的时候,才明白过来,原来人生要加速买资产,积累更多的财富才行。人的一生的遗憾并不是自己不行,而是我原本可以。

关于负债的三种境界。

1.一直都很害怕负债,麻木乃至于愚蠢地回避它

2.尽管我用它守护了财富,但我依然害怕它

3.负债是人生常态,我们要学会习惯它并且利用它超速前进。

后,回答前文的问题,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把房贷还清?答案是我们永远不还清。即使暂时还了又借出来,一直借。李嘉诚从23岁自立门户开始,就一直负债,他一生都负债,他从来不打算全部还清债务,估计到死去那一天他也不会还清,他家族借债买来的资产始终在增长,只要现金流OK,为什么要还清呢?凭实力借的钱,为什么要还?

每个人都要学会正确理解和运用资金,通过借债买资产来加速财富积累的速度,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差距主要是金融思维的高低造成的。越早意识到这一点,对你的人生越有利。

明天下午5点直播,与大家一起聊聊2023年的楼市走势,同时分析如何判断地段潜力以及解答大家关于贷款的疑难问题,马上点击预约,及时收看,并且添加我私人微信pos52086发观看截图给我将有机会免费获赠2023年一共30万字的新书《楼市团长投资语录》上下两册,数量有限,立即行动!

添加我私人微信,发观看直播的截图,将可以加入读者社群学习,同时领取2023年新书,数量有限,马上行动!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作者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