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贷款迁徙潮:等额本息提前还款,转贷变成先息后本,是否划算?

来源:本尊房贷资讯   作者:本尊房贷资讯   2023-11-24 09:37:06

先说下背景,20年疫情肆虐期,央行发文要求金融行业对受影响最大的小微企业让利五万亿,央行振臂一呼,下属商业银行立即开始行动,20年初就把19年利率高达5%-6%的利率降到4.35%,到年底,小微经营贷的利率普遍定格在了3.85%。

这段历史可能很多人都清楚,每次危机都会倒逼出红利,如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房贷利率85折一夜之间降为7折利率,人们纷纷从原银行还清贷款,换到利率打七折的银行。这是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贷款迁徙潮,本尊从头到尾全程参与。

我们现在把这种操作称为“银行间的转贷”。2020年利率下调后,一部分贷款客户亲身参与到了其中,实打实的获得了降成本的红利。这是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贷款迁徙潮,潮水延绵至今,并在今年达到高峰——利率已经降至最低2.88%,除此以外的各银行利率也都在3%附近。

不过今天我们不是回顾这段万亿贷款大搬家的波澜壮阔史,以后我们会专门写一篇。而是着眼于一个细分的话题——把原来的等额本息月供换成先息后本的利率,到底划算吗?

这个话题已经想写很久很久了,起因就在2020年底有一位客户咨询转贷。这对夫妻都是在理财公司工作的,自诩很懂得精算,当时名下背着一笔利率5.多的房贷,想趁机换成3.85%的经营贷利率。本来一切顺利,但他们提出一个普通人觉得匪夷所思的问题:

他们已经还了几年的房贷,一直有个心结——以前的还款方式是等额本息。开始时,利息占了大头,本金只占很小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息逐渐减少,本金占比增多。几年过去了,他们发现本金只剩下90万了,这让他们感到安心。然而,现在他们转为采用了先付利息后付本金的还款方式。同样是贷款100万,他们不仅要重新从头开始支付大量的利息,更让他们难受的是,在贷款期限内,本金并没有减少一分钱,利息却按照100万计算。多年之后,他们仍然需要付出同样多的利息,他们认为这非常不划算。

当时怎么说服他们的已经忘记了。不过今天我可以系统的梳理一下等额本息换成先息后本究竟划不划算。

由于分析会比较长,这里先说结论,不想看长文的读者直接看我的结论:

一、该客户不自觉的陷入了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账户”和以及“损失厌恶”思维,分成两个账户来计算贷款本金和利息,所以他们会认为“前面都在支付利息、本金放在最后还”的还款方式就是亏的。假设按照同一种利率,在同一时间段内,等额本息方式的总利息之和,是大于先息后本方式的总利息之和的,很简单,因为前者计算利息的算法,是用每一期的剩余本金重新计算当月的利息,所以利息递减。


但实际上,他们应该从家庭总财富的整体范畴上看待本金和利息,而非分开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由于在转贷中发生了利率下降,比如从5.多降到3.多,按整体计算,同一时间段内,比较上一笔贷款的本金+利息与现有贷款的本金+利息的成本,后者的总成本肯定要少很多的,相当于是家庭总财富增加了。

读者有兴趣,还可以定量分析两者总成本一样时,利率降了多少。

二、第二个结论是,本金和利息支出本质上是一种交换。利息并不是损失而是机会成本当你从银行贷出一大笔钱,无论你是购买物品还是服务、投资或者消费,本质上都是用成本交换收益,我们就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未来的本金,价值会远不如现在,应该把大额的本金留到尽量晚的时候再还,利息也是如此,尽量现在少还款,留下足够多的本金创造尽量多的收益。我在中用时间价值解释过。

我觉得我们普通人不需要听专家来解释通胀和通缩的概念。一个明显的通胀标志就是看看我们家庭的总资产(或者按照现金价值计算的总财富)在社会总资产(或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是增加还是减少了。大多数家庭很有可能是后者,也就是财富比例下降了,我们通常说“财富缩水”。接下来,我会用浴缸和游泳池的比喻来解释这个概念。

下面是具体的分析:

  • 本尊以前的文章解读过行为经济学,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型——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将金钱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目的,同样是金钱,但人们的心理就会按照不同账户计算他们的价值。

    比如,买彩票中大奖然后迅速挥霍殆尽可以被视为心理账户的一种情况。彩票奖金可能被视为一种"意外之财",人们对这些钱的管理方式就没有用劳动换取的收入那么谨慎。

    在心理账户的角度来看,股票投资的收益也会被视为一种特殊的金钱流入,而非日常收入的一部分。

    再叠加上行为经济学中另一个人们对损失的痛感的概念——“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指的是人们对于遭受损失的敏感程度高于同等金额的收益。换句话说,人们更加关注和畏惧损失,而不是同等价值的盈利。这种心理现象导致人们在做决策时更倾向于避免损失,即使这可能意味着错过一些潜在的盈利机会。),于是在贷款中,人们对利息,倾向于越早还掉越好,于是把本可以用于其他领域的收入提前还本,这样就失去了扩大资产的机会。

  • 通胀含义是,自己的份额占总份额缩小了,缩水和形象,画图

  •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一个浴缸飘在一个巨大的游泳池里,浴缸上面有个小小的水龙头,流淌着细细的水流,而巨大的游泳池也有一个水龙头,却是汹涌倾泻而下。

    浴缸代表我们家庭总资产,游泳池代表社会总资产。浴缸水龙头代表着我们劳动换取的收入,以及资产增值的收入。游泳池的水龙头代表货币。

    我认为按照上述思维模型就可以帮助我们普通人理解通胀,而不应该听专家的解释:我们家庭的总资产(或者按照现金价值计算的总财富)在社会总资产(或总财富)中所占的比例减少了,也就是财富比例下降了,或者我们常说的资产缩水,那就是发生了通胀。

    当涉及到比较自己的总资产和社会总资产时,可以使用四个象限图来可视化。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描述:

    横轴表示个人或家庭的总资产,纵轴表示社会的总资产。

    第一象限(高高象限)代表家庭的总资产和社会的总资产都属于高水平。这表示家庭的收入增长和社会总财富都在增长,但前者增速低于后者。

    第二象限(高低象限)代表家庭的总资产处于较高水平,但社会的总资产处于较低水平。这可能表示家庭相对富裕,但整个社会的财富增长不足。

    第三象限(低低象限)代表家庭的总资产和社会的总资产都处于较低水平。这表示家庭的财务状况较差,并且整个社会的总体财富也较低。

    第四象限(低高象限)代表家庭的总资产处于较低水平,但社会的总资产处于较高水平。这可能表示家庭财务较差,收入增长低于社会总财富的增长,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不均,“二八定律”支配了社会总财富的分配。

    大多数家庭,都会处于第一和第四象限,家庭的资产与过去相比,无论是在增值还是在缩水,但是和社会总财富比较,总资产占比都在降低,实际上都输了,对这些家庭来说,这就是事实上的通胀。

    家庭资产中借款的本金也同时被稀释,越晚还就稀释的越多。另外,本金是什么?是帮助你增加资产的杠杆啊,那么杠杆持续能撬动更多资产,那应该保持杠杆的长度,提早还掉干什么呢?等额本息就是在慢慢地缩短杠杆,这是不可取的。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现在还的月供(利息)越少越好,既然可以只还利息,那就把本金延迟到最后,永不结清。

    本篇文章和通常解释等额本息与先息后本的比较不同,从两个新颖的角度阐释了转贷成先息后本低利率的优点。

    不过有些人会考虑极端情况,比如有一种疑问是,如果家庭资产大部分由房产组成,借助杠杆本金购买的也大都是房产,在受到房价下跌影响,跌到极低时,连房产这个载体都崩溃了,还要留着这个本金和利息干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可以理解,现在楼市行情难免让人想到92年的日本、98年的香港、08年的美国,认为我们的楼市最终也会走到“终点”,但“终点”和“中点”有很大区别,如果你相信“终点”,那就像上述四象限中的第三象限,家庭和社会的资产都在下跌,很可能会发生债务重组或债务注销的现象。而我认为现在只是“中点”,很快就会止跌回升,那现在本就宝贵的本金就更没必要提前还清了,后面的机会有很多,需要留足备用金,有很多对冲利息的方式,完全可以做到零成本持有本金。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阅读到最后。后两篇文章会介绍“历史上第二次银行大规模购买房贷”和“个人债务重组为何那么火?”

    咨询服务

    目前本尊已经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成都、重庆8个城市开展融资咨询服务。

    详细咨询

    联系本尊请扫码(或添加benzunhenm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