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顾问应该给客户提供什么信息(六千字长文)

来源:本尊房贷资讯   2024-05-07 09:05:01

在投资圈子里,贷款常常被比喻为“子弹”。比如他们通常的对话是,马上要买房了,“子弹”不够了,再想办法囤点“子弹”。非常形象对不对?但子弹这种军火级资源,在成年人手上能撬动、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就像手持一把喷蓝火的加特林,还有的人简直就是人形核弹头,佛挡杀佛,一切困难都视若无物。可如果军火给小孩子拿到了呢?结果可想而知。给他们贷款越多,就越是害人不浅。

宫崎骏的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有个场景,门楣上写着“学我者死”,其实下面还有半句,“似我者生”。我的理解是前者只亦步亦趋地模仿了表面的形,但后者领悟到了神,不局限于模仿别人的一举一动,而是看懂了关键点,再根据自己的特长打造出方案,结果青出于蓝。

你看过别人做什么,不等于你看懂了别人在做什么。因为你们的经历背景不同。

你学别人贷一千万去投资,掰着手指头数着日子等暴涨,却不知道别人还月供,是有场外赚钱能力的,压根没打算短期内变现,可以一直坐在“餐桌”旁等待机会。而你靠以贷养贷,没有充足的现金流,往往在盈利前不得不清仓干净,灰溜溜地离场,持有的资产成为“餐桌”的食材。

早在多年前,“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就是我在公号里反复强调过的,见过许多人同样的方案,终结果却大相径庭。如果我做不到普及的程度,让每个人普及科学都信贷知识,那必须有所取舍。

因此信贷业务是一种极特殊的商品和服务。供应商既想敞开了卖,又不得不拒绝掉大部分需求,只能游走在监管和风控规则之间找客户。供需双方同时存在着矛盾的心态。被它看上的客户未必能及时发现信贷的价值,经常是时机没对上,有好产品时暂时产生不了需求,有需求时却没好产品了。

同时,常规的营销套路胡子眉毛一把抓,对所有客户狂轰滥炸,这些极低级的手段,使得大多数人厌恶本来对他们极具战略价值的贷款,顺带着也就放弃了利用贷款能挖掘的机会。

说白了,客户压根不知道贷款做什么,自然对贷款怎么做没兴趣

贷款就是加杠杆,本质上,能加杠杆还是不能加杠杆,完全不是一类人。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理性,理性会告诉自己,只要换一种贷款方式,就能节省每年几万十几万。

但两类人的理性、恐惧、欲望三种认知配比是完全不同的,大多数人是恐惧压抑了理性和欲望。

有人说,杠杆有风险,这句话是对的。但利润本身就来自于风险,规避风险等于规避利润,这是盈亏同源决定的

银行都有风控部门,风控是什么意思?风险控制,从来没听说有一个风险规避部门。所以风险只能控制,但不能规避。

普通人也是如此,只有适当加杠杆并控制住风险,才有机会不做普通人,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两类人对钱的理解也不同。类人只把钱当作生活资料,当下能否满足了日常生活开销,当下的意思是指三个月,多一年,没有大额开销,自然不会加杠杆贷款。

但另一种不想当普通人的人,他们是把钱当生产资料看待的。也就是通俗的“以钱生钱”。

对那些除了存银行和买房,其他途径一无所知的人,哪怕2%也觉得没钱赚,提前还款是佳选项。对有稳定投资渠道的人,比4%更高的利率也可以借,说白了,是用别人的钱生钱,收益率倒不是关键的,绝对收益主要看规模,都说制造业的利润率那么低,照样有大把的老板买别墅豪宅。

他们会想,现在不用钱不等于未来几年也不用钱,如果忽然间冒出来一个好的投资机会,我正好没有钱,岂不是损失了机会成本?我之前写过一篇,机会成本等于放弃那个机会的价值和收益。

那为了抵消机会成本,很多投资人为了机会不得不持有大量的现金,或贷款出来当备用金,自愿付出利率年化3%左右的利息。

这些钱只能以提前七天存款,或者提前一天存款的形式存在,甚至是活期存款,为什么不存定期?因为机会给你的响应时间窗口就那么短。

你觉得一年3%的利率也不划算,万一我没用这笔钱生钱呢?还好活期存款也有能覆盖贷款利息的产品,。

当然你要考虑的,绝不仅仅是贷款利息这笔账,还有流动性的考量。投资的不可能三角形,风险收益流动性,你总得做取舍。

因此贷款顾问给客户提供的信息,天天讲政策多宽松,新产品利率多低,放款多安全。客户想的却是:利率再低,不还得还利息吗?我做什么才能还掉利息,还能赚钱呢?不解决这个问题,营销都是浪费时间。

你必须有耐心等待,等他清晰地知道贷款做什么了,你再去把市场上适合他的(未必是当下的),以及市场上的的信息提供给他,让他自己做选择。

接下来才进入了“怎么做”的范畴:提前规划,公司维护,方案设计,产品对接,贷后管理。

但让我们再等等。这两年发生大量的,又凸显了一条“怎么做”之前更重要的原则:做什么贷款。

不明白做什么贷款,可能也就是短期赚点利润,长期会把前面赚的都亏掉。

有一批对信贷产品非常狂热的人,他们清晰地知道贷款做什么,投在哪里有钱赚,问题是他们对做什么贷款不加甄别,杠杆加的过高,项目周期过长。

2016年起,可以说是大多数人意识到加杠杆能“暴富”的起始年,但就像开头所说,别人是用了中长期的抵押贷款,而你是一大堆信用贷加信用卡。

别人是主动控制风险,而你是主动拥抱风险。

金融经常玩的时间错配游戏。八个缸子七个盖,甚至八个缸子就一个盖,只要速度够快,时间短到看不清,就能说把八个缸子都被盖上了。一旦速度慢了,时间长了,就会露馅。

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同时欺骗很多人,也可以在很长时间欺骗一个人,但不能在很长时间同时欺骗所有人。

用很多家的信用贷加信用卡做长周期的房产投资,就是企图长时间欺骗所有银行。

所以在申请贷款时,做什么产品才是关键,怎么做是次要的。在方向没找对之前,做的越多,结果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走在歧路上,不如不走,因为每多走一步,将来都得走回头路的。

有很多人,先用了大量的信用贷做了投资,回过头来再做抵押贷款时,发现银行不批,要求先还清,还要养征信。

本来就是没钱才去借钱,现在要先还钱再给你借钱,他们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


征信报告就像画画,怕的不是没有画,而是画满了,画错了,画成一坨,以至于无处落笔了。

人生向上走还是向下走,取决于你还能做什么。失去了选择权,人生没得选,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所以步就要筛选掉这种类型的客户,也把自己和风险隔离,不提供给他们子弹的机会。

一个人一天就24个,把时间都浪费在营销暂时不具备意识的客户身上,只会让他远离你,自己也没有任何价值的提升。像我这种一人公司,传统的销售漏斗根本没有必要。

就像逛市场,货比三家是很正常的策略,往往走到后一家才会停下来购买。而你对应的策略应该是,主动让客户比较。问客户,有没有咨询过其他贷款顾问,如果你是个,在做好专业的咨询后,真心建议他们去比较一下其他人。如果已经比较过了,可以有意识地讲一些其他人没有讲过的信息。

虽然这么做,的确有一部分属于主动的拱手让人了。但走过路过不放过一个客户,这样的思路不对,机会成本很高。我们上文说过了,机会成本等于放弃做其他事的价值。

如果没有需求产生呢?那就别做任何营销手段,相比于你花精力把他们留下来,把时间用在专心构建上游系统性的体系,价值更高。

那有人会问,这不是守株待兔吗?也太佛系了。说的没错,守株待兔的那个人之所以饿死并非守株待兔这个模型错了,而是他只守株待兔,错了。

但如果你一边种地,一边守株待兔,有粮食打的同时,还能去树桩边上捡兔子。

你在兔子窝旁边种100棵树,今天这棵树撞到一只兔子,明天那棵树撞到一只,后天又一只。。。时间积累下来的量是很大的。

而种地和种树重要的是什么?是气候,是大环境。如果你在胡焕庸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西侧种地,技术再精湛,种子再优良,工作再勤奋,却连生存都堪忧。

在大环境的威力面前,连运气也会退避三舍。

先要确保自己的地是在胡焕庸线东侧,天威虽难测,但在生命长河中,岁月轮回,周而复始的大循环却是天道。

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三体星上,掌握规律没那么困难复杂,种地和种树的前期工作就是建立自己系统性的体系,耐心等待冰消雪融,草长莺飞。

因此很多读者都找我当面咨询过,他们都好奇我作为一人公司,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和那些团队比,怎么能既量身设计方案,又能高效提升转化率的。

我告诉他们,到达面谈阶段的,都是知道想用贷款做什么,能站在同一平台对话,脑海里具备了基础的认知。

他们没意识到的是,在他们面谈和付费之前,服务已经开始了。公号文章替代了真人,已经在循循善诱地沟通了。

写文章的目的不仅仅是宣传。如果是宣传,就需要天天考虑增大流量,就免不了蹭热点,或娱乐化。这个公号置身的赛道是细分小众的,天然就不具备流量优势,我早在16年尝试过推广,加了一堆无效人员后就放弃了。

我早就思考过,怎么能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化的效率。

一人团队面临的问题就是效率,收益和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咨询直接挂钩,单位咨询率越高。但因为时间是有固定的天花板的,单位咨询率高,除去八睡眠以外,也就留下16。

一个人再厉害,也不可能16连续不断地做咨询,会产生大量的时间碎片。

时间碎片本来是毫无价值的,但因为有了替代你的系统性的体系,你就相当于分身了。不久之后,会进入通用人工智能(AGI)时代,能替代你沟通的数字人会成为你的员工和助手,这将是一人公司的机会。

任何话,都是分群体的,你没到那个位置,就听不到有价值的信息就像你在全公司大会上,听领导发言,他讲的话都是套话,信息虽然很多,却没什么实操价值,比如新闻联播和政府公文。此时,听话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要听他没说什么。有人能挖掘出新闻联播和政府公文背后的信息来获益,尽可能缩小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就是他知道,而你不知道。你和提供信息的一方是博弈关系,他就可以用你的不知道获益。

你去银行贷款的行为,具有几个零和博弈的特征:例如竞争性质,你和银行都试图化自己的利益——利率;你需要考虑银行的策略来制定优策略;你的行为要配合银行,而银行却可以选择不合作。

例如:你不知道所有银行的规则和利率,只因为开户在这家银行就选择了它,而银行却知道你从征信到营业收入等所有的信息,还知道你不知道其他银行的规则和利率,所以有恃无恐地给你利率,或者担心潜在的风险给你拒贷,避免潜在损失等于获益。

这是现实中常会发生的零和博弈,一方的收益严格等于另一方的损失,总体利益不变。

这只是简化了博弈对象。银行信贷可以使多方受益。例如,企业获得贷款扩大生产,增加了就业机会,员工获得收入,政府获得税收,银行获得利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得以增加。

并且通常来说,你和银行的博弈不完全是零和博弈,是有可能双赢的。

你不会对市场上的利率一无所知,而银行也不会随意定价。如果你知道了市面上的利率产品,也知道了批贷的规则,银行也想完成全年指标,因此有一定的机率会双赢。

但双赢是个不稳态。起初,你和银行的确都得到了想要的,但慢慢地,优势就向着银行倾斜了。当你成为了银行的存量客户,如果利率下调,银行对存量一直原来的高利率,却对新增客户执行低利率。如果利率上调,银行作为裁判,一定又会把规则改成有利于自己的。

条件不具备,信息不对称,不要奢谈双赢。

因此你才需要第三方中介——贷款顾问,是可以一直双赢下去的。你和中介的关系是非零和博弈,你们没有竞争关系,会帮你调整佳策略,会让银行配合你,让双方达成合作。

与大多数人想的不一样,中介的工作是不断地让你和银行拉到一个平台上,形成信息对称,让你也知道所有银行(非公开的真实)信息,以及让银行不知道你(非公开的真实)信息,从而在博弈中占据上风。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不信任中介的信息,或者看(听)不懂中介的信息,又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博弈论解决: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具体的写过文章()。

就像旅游景点的饭店,和小区家门口的饭店,一个是价高质次,一个是价低质优。前者只想做一次性生意,而后者却是长远考虑。

本来信息经过中介的整合、筛选、标注,是可以拉低客户获取贷款的运行成本的。但不信任中介的信息,又重新抬高了成本。

涉及到金钱的行业,天然的被认为有神秘感,你会默认他告诉你的信息,都是他想告诉你的。

前面说过,他知道,而你不知道,这就是信息不对称。中介知道你的所有,你只知道中介告诉你的一部分,所以你本能地认为他会利用的不知道获益。

贷款的特殊性还有一点在于,即使把所有知道的都毫无保留的告诉你,你还会对规则的限制恐惧。

无论中介把规则解读的很复杂还是很简单,都是苍白无力的。

低级的做法就不说了。高级的做法是认可你的不信任,坦诚告知你风险,不粉饰产品优点。这又是一次筛选,一批人由不信任,研究产品和风险,进而产生了信任。

你看,这是都是自动完成的,不占用任何的时间,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咨询率。

规则可以是障碍,也可以是信号,规则本质上也是信息,还记得一开始说的吗?对所有人说的信息,基本上就是套话,实操落地很难。

CEO对着全员开会的时候,他得确保理解力的人不至于理解偏了,于是只能讲套话,空话,听起来十分正确,实际上无法落地。

信息过滤噪声后就形成信号。就比如近六大行在消费贷和经营贷比例暴增,对应的是房贷规模大幅“缩水”。

机会是连续不断的信号组成的,信号稀疏时大多数人都会忽略,信号密集时就不应该还无视它甚至鄙视它害怕它。

小企业主在经济表现不佳时逆势申请经营贷,难道是生意更好做了吗?如果是,那么房贷规模“缩水”又怎么解释呢?

如果还是想不通,就来看看银行是怎么做的。银行是做存贷息差生意的中介,作为上市公司,银行利润保持增速非常重要,可是银行高调且大规模地做低利率的消费贷和经营贷,贷款利率降速比存款利率快的多,如此还要保持利润不掉下来,哪些客户在做“垫脚石”?不就是贷款利率在平均利率之上的吗?银行用他们多付的利息来补贴平均利率以下的客户。

的确,做为垫脚石这个说法,有点伤害到高利率客户的尊严,不过这就是普通人,这就是真实的世界。大多数人都是作为垫脚石的,否则资本市场就没法存在。

后是出方案:出方案是不费什么时间的,排除法就够用了,通用信息和变化信息。通用信息是基础,基本上所有银行都是一个模板,而变化信息要随时更新。

《反脆弱》(Antifragile)是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所著的一本书,某些系统或个体不仅能够抵抗混乱和不确定性的冲击,而且能够从中获益,变得更强。

其中两点很重要:喜欢压力、冗余。塔勒布认为,某些系统或个体实际上“喜欢”压力,因为压力是它们成长和变得更强的源泉。在关键领域建立备用计划或备用资源,比如财务储备、技能储备或社交网络。

虽然信贷有风险,但如果像评论中的有些人那样,放弃了信贷,还真的挺可惜的,等于放弃了对自己人生机会的掌控。

咨询服务

目前本尊已经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成都、重庆8个城市开展融资咨询服务。

详细咨询

联系本尊请扫码(或添加benzunhenm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