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网 >房产问答 >法律法规 >政策法规 >详情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都有哪些?

153****7510 | 2018-12-19 23:37:11

已有4个回答

  • 145****0746

    (1)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
    多层砌体房屋是我们目前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但是这种结构材料脆性大,抗拉、抗剪能力低,抵抗地震的能力差。震害表明,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多层砌体房层的破坏部位主要是墙身,楼盖本身的破坏较轻。因此,采取如下措施:
    1)设置钢筋混凝土构件柱,减少墙身的破坏,并改善其抗震性能,提高延性。
    2)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与构造柱连接起来,增强了房屋的整体性,改善了房屋的抗震性能,提高了抗震能力。
    3)加强墙体的连接,楼板和梁应有足够的长度和可靠连接。
    4)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等。
    (2)框架结构构造措施
    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是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较常用的结构形式。震害调查表明,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多发生在框架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框架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强节点、强锚固,避免短柱、加强角柱,框架沿高度不宜突变,避免出现薄弱层,控制**小配筋率,限制配筋**小直径。构造上采取受力筋锚固适当加长,节点处箍筋适当加密等措施。
    (3)设置必要的防震缝
    不论什么结构形成,防震缝可以将不规则的建筑物分割成几个规则的结构单元,每个单元在地震作用下受力明确、合理,避免产生扭转或应力集中的薄弱部位,有利于抗震。

    查看全文↓ 2018-12-19 23:38:09
  • 131****7852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对“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有不同的定义。
    抗震措施(规范2.1.10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2.1.11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1. 规范中相关的规定
    1.1. 抗震措施《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第3.0.3条。
    甲类建筑(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注:对于划为重点设防类而规模很小的工业建筑,当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材料且符合抗震设计规范对结构体系的要求时,允许按标准设防类设防。
    乙类建筑(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丙类建筑(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丁类建筑(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1.2. 抗震构造措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3.2条及3.3.3条。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对甲、乙类的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丙类的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除本规范另有规定外,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 以规范规定为依据,列出符合抗震设防烈度要求的比较数据
    2.1. 丙类建筑
    Ⅰ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0.05 0.10 0.15 0.20 0.30 0.40
    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 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6 6 7 7 8
    Ⅱ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0.05 0.10 0.15 0.20 0.30 0.40
    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 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7 8 8 9
    Ⅲ、Ⅳ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0.05 0.10 0.15 0.20 0.30 0.40
    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 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8 8 9 9
    2.2. 甲、乙类建筑
    Ⅰ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0.05 0.10 0.15 0.20 0.30 0.40
    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7 8 8 9
    Ⅱ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0.05 0.10 0.15 0.20 0.30 0.40
    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7 8 8 9 9 9+
    Ⅲ、Ⅳ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 0.05 0.10 0.15 0.20 0.30 0.40
    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7 8 8+ 9 9+ 9+
    另,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第6.0.8 教育建筑中,幼儿园、**、**的教学用房以及学生宿舍和食堂,抗震设防类别应不低于重点设防类;
    条文说明第6.0.8 对于中、**生和幼儿等未成年人在突发地震时的保护措施,国际上随着经济、技术发展的情况呈日益增加的趋势。
    2004年版的分类标准中,明确规定了人数较多的幼儿园、**教学用房提高抗震设防类别的要求。本次局部修订,为在发生地震灾害时特别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在我国经济有较大发展的条件下,对2004年版“人数较多”的规定予以修改,所有幼儿园、**和**(包括普通中**和有未成年人的各类初级、中级**)的教学用房(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语音室、体育馆、礼堂)的设防类别均予以提高。鉴于学生的宿舍和学生食堂的人员比较密集,也考虑提高其抗震设防类别。
    本次修改后,扩大了教育建筑中提高设防标准的范围。
    3.1. 对定义的理解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规范中对“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定义来看,“抗震措施”定义中的“包括抗震构造措施”,表面上似乎可以直接理解为,它们均应对应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抗震措施”中的“抗震构造措施”所对应的设防烈度与“抗震措施”中的其他部分所对应的设防烈度可以不同。
    我理解,丙类建筑Ⅱ类场地,是规范规定的基本状态。此时,“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均对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规范的条文中,对于丙类建筑Ⅱ类场地,并没有明确指出“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但从条文的前后关联及条文说明的一些解释来看,作出上面的理解是合理的,否则会导致更多的谬误。
    3.2. 丙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丙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就比较容易得到本文2.1中的结果。其概念是,抗震构造措施,可以用丙类建筑抗震措施所对应的抗震设防烈度为基准:Ⅱ类场地不变;Ⅰ类场地降一度(6度不降);Ⅲ、Ⅳ类场地中的7.5度和8.5度升至8度和9度,其余不变。
    3.3. 甲、乙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3.3.1. 抗震措施的设防烈度基准
    ·规范规定的甲、乙类建筑(较小的乙类建筑除外),其抗震措施按提高一度采取措施,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在2.2中用9+表示)。
    3.3.2. 不同场地类别的抗震构造措施所对应的设防烈度
    Ⅱ类场地时的抗震构造措施,与抗震措施所对应的抗震设防烈度相同。
    Ⅰ类场地时的抗震构造措施,以Ⅱ类场地时的抗震构造措施为基准降低一度。
    Ⅲ、Ⅳ类场地时的抗震构造措施,以Ⅱ类场地时的抗震构造措施为基准,在7.5度和8.5度时,理应加强。但规范的规定是,“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因为Ⅱ类场地时的抗震构造措施已经满足了此要求,似乎可以不再加强。但从概念设计上看,Ⅲ、Ⅳ类场地与Ⅱ类场地取用的标准比较,在7.5度和8.5度处似乎也应略高一点。为此,在2.2中用8+和9+来表示,以示有点区别。
    3.3.3. 8+和9+等的处理
    8+及9+表示其“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比8度及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但规范并没有给出更高要求的规定,处理起来会有很多争议。从实际情况出发,遇到乙类建筑的机会较少,当为7.5度Ⅲ类场地时,如采用8+不好处理时,可用9度来代替。至于9+,代表的是8.5度以上Ⅲ、Ⅳ类场地上的甲、乙类建筑,更难遇到。

    查看全文↓ 2018-12-19 23:38:02
  • 155****9906

    “抗震措施”和“基本抗震构造措施”它们的区别是不是“抗震措施”要经过计算而“基本抗震构造措施”不需要经过计算

    查看全文↓ 2018-12-19 23:37:52
  • 142****6838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1、不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从规范中对“ 抗震措施 ”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定义来看,“ 抗震措施 ”定义中的“包括抗震构造措施”,表面上似乎可以直接理解为,它们均应对不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 ”中的“ 抗震构造措施 ”所对应的设防烈度与“抗震措施”中的其他部分所对应的设防烈度可以不同。

    2、采用不同等级的放大系数

    抗震措施具体来说 一个就是抗震措施,根据抗震等级对抗震作用采用不同等级的放大系数。主要是一些概念设计的东西,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对柱、抗剪、节点进行加强。 一个就是构造措施,如梁柱箍筋加密及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等等。

    3、采用不同设计原则

    抗震措施(规范2.1.9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2.1.10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查看全文↓ 2018-12-19 23:37:41

相关问题

  • 抗震等级要根据地区而定,构造柱在各种转角处,墙长大于四米,以及无约束墙体端头处,当然各个地区也有所不同,

    全部3个回答>
  • 依据建筑的重要性,建设地的设防烈度,建筑物结构的特点,高度,等确定抗震等级。这样经济,钱化在该用的地方。抗震构造措施,是为各抗震等级而对应地设的一组措施等级高的,措施就多一些,严格一些。(举个不怎么恰当的例子,你是健康人,坐车的措施就是站票了)追问有没有什么依据啊?谢谢追答抗震规范上面就是这样写的,可查看规范并理解之。

    全部3个回答>
  • (1)多层砌体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多层砌体房屋是我们目前的主要结构类型之一。但是这种结构材料脆性大,抗拉、抗剪能力低,抵抗地震的能力差。震害表明,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多层砌体房层的破坏部位主要是墙身,楼盖本身的破坏较轻。因此,采取如下措施:1)设置钢筋混凝土构件柱,减少墙身的破坏,并改善其抗震性能,提高延性。2)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与构造柱连接起来,增强了房屋的整体性,改善了房屋的抗震性能,提高了抗震能力。3)加强墙体的连接,楼板和梁应有足够的长度和可靠连接。4)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等。(2)框架结构构造措施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是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较常用的结构形式。震害调查表明,框架结构震害的严重部位多发生在框架梁柱节点和填充墙处。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框架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强节点、强锚固,避免短柱、加强角柱,框架沿高度不宜突变,避免出现薄弱层,控制**小配筋率,限制配筋**小直径。构造上采取受力筋锚固适当加长,节点处箍筋适当加密等措施。(3)设置必要的防震缝不论什么结构形成,防震缝可以将不规则的建筑物分割成几个规则的结构单元,每个单元在地震作用下受力明确、合理,避免产生扭转或应力集中的薄弱部位,有利于抗震

    全部3个回答>
  • 一般房屋的平面**好为矩形,纵横墙的设置尽可能对称于房屋平面的两个主轴,且上下层墙体应对齐。这样遇地震时可使房屋能较好地保持协调一致,减少抗震不利环节,抗震效果较好。如果房屋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不重合,地震时将产生扭转作用,使房屋的震害加重。如因特殊需要,要求布置成较复杂平面时,则应设置防震缝,将房屋分隔成若干独立的单元,以减轻震害。此外,对位于松软地基和不均匀多层土地基上的房屋,为提高其竖向刚度,减小地基在震前和震后累计产生的不均匀沉降,房屋的长宽比值应控制在3~4之内。

    全部3个回答>
  • 您好,悍马加固材料为您回答,老旧房屋主要有以下加固方法:一、独立基础加固方法即加大基础的面积增加新基础的混凝土强度,新老混凝土结合处植钢筋。二、框架柱加固框架加固有两种方法:1、用钢筋混凝土加大柱的截面;2、用角钢或钢板包框架柱。三、框架梁的加固方法在支撑梁的两端柱上加钢筋混凝土柱帽,在捣混凝土柱帽时在柱帽里预埋钢板,等柱帽的混凝土养护期到了规范的时间了,将满足要求的工字钢直接与柱帽上钢板焊接成为一个整体,工字钢上边直接抵梁的下口。四、碳纤维布加固法在需要加固的地方,粘贴悍马碳纤维布进行加固,现在是用的**多的加固方法

    全部3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