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网 >房产问答 >法律法规 >房产赠与 >详情

房屋赠与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房屋赠与的步骤有哪些?

134****4214 | 2014-04-13 14:04:28

已有8个回答

  • 152****8849

    要有赠与合同,公不公证没关系。其次还拿房产的有效证明文件(一般是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合同、个人的身份证明到政府房产管理局办理变更。这样房子的赠与才是有效合法的。

    查看全文↓ 2014-04-16 13:51:00
  • 137****3115

    房屋赠与是指房屋所有人将房屋所有权无偿赠给他人的行为。根据有关规定,受赠房屋须提交房屋所有权证、赠与合同等书面证件,到房地产管理机构办理正式的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后,房屋赠与行为才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来说,办理房屋赠与手续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赠与人与受赠人签订房屋赠与的书面合同,即赠与书。
    二、房屋赠与的当事人凭原房屋所有权证、赠与合同,按规定缴纳有关契税。
    三、办理公证。根据司法部、建设部《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联合通知》的规定,房屋赠与必须办理公证。
    四、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房屋赠与当事人到房地产管理机构申请变更登记,应提交下列证件:申请书、身份证件、原房屋所有权证、赠与书及公证书、契税收据等。
    五、赠与人将房屋交付受赠人。这里的交付要以办理房屋产权转移登记为准。如果未办理产权转移登记手续,但当事人之间订立了书面赠与合同,赠与人已将原房屋产权证交给受赠人的,根据**高人民法院的规定,也应当认定赠与成立。参考资料:中山**网

    查看全文↓ 2014-04-15 21:11:42
  • 143****7821

    房屋赠与是指房屋所有人将房屋所有权无偿赠给他人的行为。根据有关规定,受赠房屋须提交房屋所有权证、赠与合同等书面证件,到房地产管理机构办理正式的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后,房屋赠与行为才具有法律效力。一般来说,办理房屋赠与手续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赠与人与受赠人签订房屋赠与的书面合同,即赠与书。
    二、房屋赠与的当事人凭原房屋所有权证、赠与合同,按规定缴纳有关契税。
    三、办理公证。根据司法部、建设部《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联合通知》的规定,房屋赠与必须办理公证。
    四、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房屋赠与当事人到房地产管理机构申请变更登记,应提交下列证件:申请书、身份证件、原房屋所有权证、赠与书及公证书、契税收据等。
    五、赠与人将房屋交付受赠人。这里的交付要以办理房屋产权转移登记为准。如果未办理产权转移登记手续,但当事人之间订立了书面赠与合同,赠与人已将原房屋产权证交给受赠人的,根据**高人民法院的规定,也应当认定赠与成立。虽然取得赠与公证书可以迅速办理产权过户手续,但收费较遗嘱公证高很多,而且无特殊情况不易撤销,房屋一旦发生了产权变更,即使后悔也无法改变。所以要特别提醒,办理赠与必须慎。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也就是说,如果想撤销赠与行为的原因是这三种情况,即使已经办理了过户手续,那也同样可以有权撤销。不过要在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过了时效就丧失撤销权了。

    查看全文↓ 2014-04-15 14:55:05
  • 156****9786

    先去公证处办理公证 然后去交易中心办产证

    查看全文↓ 2014-04-15 10:46:29
  • 131****3950

    一、赠与人与受赠人订立房屋赠与的书面合同,即赠与书。按规定,房屋赠与一定要采用书面形式。
    二、房屋赠与的当事人凭原房屋所有权证、赠与合同,按规定缴纳有关契税。
    三、办理公证。根据司法部、建设部《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联合通知》的规定,房屋赠与必须办理公证。(除同一户籍的直系亲属之间赠与外,一律需出具经公证机关公证的赠与书。——各地规定各异)
    四、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房屋赠与当事人到房地产管理机构申请变更登记,应提交下列证件:
    1、申请书;
    2、身份证件;
    3、原房地产产权证;
    4、赠与书及公证书。
    五、赠与人将房屋交付受赠人。这里的交付要以办理房屋产权转移登记为准。

    查看全文↓ 2014-04-15 09:48:50
  • 138****6948

    私房赠与是将房屋所有权无偿赠给他人的行为,一般发生在亲属朋友之间。依据法律规定,受赠房屋需提交房屋所有权证、赠与书和契证,到相关部门办理正式的房屋所有权变更登记手续后,这种赠与行为才具有法律效力。具体步骤如下:
    1.赠与人与受赠人订立关于房屋赠与的书面合同,即赠与书。
    2.受赠人凭原房屋所有权证、赠与书,交纳契税,领取契证。
    3.办理公证。
    4.办理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手续。由受赠人到房地产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并提交下列证件:(1)申请书(窗口提供)。(2)原房地产产权证。(3)相关当事人的身份证、户口簿。(4)赠与书及公证书。(5)契税收据。
    5.赠与人将房屋交付受赠人。这里〃交付〃以办理完房屋产权转移登记为准。

    查看全文↓ 2014-04-14 19:06:06
  • 138****1054

    这方面你们只需做一个公正就可以了。其他的什么事都没有。

    查看全文↓ 2014-04-14 12:20:56
  • 157****9765

    、房屋赠与的主体资格需适合
    作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赠与人需依法成立,国家机关需根据有关法律设立,企业应当经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社会团体需经民政部门的审核批准;作为自然人的赠与人须具备完全的行为能力,但对于受赠人可以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或无行为能力人。
    2、赠与人对房屋应当具有所有权
    房屋赠与决定了房屋的权属,是房屋所有权人行使处分权的重要表现,仅对房屋享有占有权、使用权的当事人,如房屋的承租人、借住人,或者不具有房屋所有权的其他当事人,如代管人等都不能赠与房屋。不具有所有权的当事人行使房屋赠与权的,至少应当对房屋享有处分权,如国有单位,对其房屋不具有所有权只具有经营管理权,国有单位对其房屋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权。
    3、不得赠与的房屋
    对禁止赠与的房屋,法律作了下列规定:
    (1)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不符合法律规定条件的。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房地产赠与,赠与人应当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支付全部土地出让金,并取得土地使用权证。未支付出让金和未取得土地使用证的,不得赠与。
    (2)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以其他形式限制权利的房屋。
    (3)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房屋。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期限届满或者根据社会公共利益而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房屋不得赠与。
    (4)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的共有房屋。
    (5)权属有争议的房屋。
    (6)房屋已经被设定抵押未经抵押权人同意的;房屋设定抵押后,房屋所有权人不得随意处分房屋。如果征得抵押权人同意,房屋所有权人才可以赠与房屋。
    (7)未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房地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当事人应当依法办理房地产权属登记手续,领取房屋所有权证书,未登记领取权属证书的房地产禁止转让。

    查看全文↓ 2014-04-13 14:19:08

相关问题

  • 房屋赠与需具备以下条件:1、赠与人必须是房屋产权的拥有人,同时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赠与的房屋必须具有合法的权属证件,不存在产权纠纷;3、赠与人和受增人均属自愿,有书面赠与协议(合同),并办理公证;4、房屋赠与必须经房地产管理机关登记、审核,办理产权过户手续;5、受增人必须依照有关规定缴纳税、费;6、不得为逃避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不得危害公共利益和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全部2个回答>
  • 房屋赠与的对象没有限制。  一、赠与房屋的条件要求:  1、赠与必须经过公证部门办理赠与公证,房屋赠与的生效以办理房屋过户登记手续为标志;  2、所赠房屋必须是赠与人自己具有合法所有权的房屋;  3、所赠房屋必须是没有被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依法裁定、查封、扣押或以其他方式限制房屋产权的;  4、所赠房屋必须没有没依法征收或公告决定拆迁的;  5、所赠房屋如果是共有房屋,必须经其他共有人书面同意。  二、房屋赠与的具体步骤  赠与人与受赠人签订一份书面的赠与合同,并经过公证机关公证。赠与人与受赠人持着经过公证的书面赠与合同、赠与人房产证和双方身份证直接到房地产所在地的房管局办理过户手续。  一般来说,房屋赠与手续主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赠与人与受赠人订立房屋赠与的书面合同,即赠与书。按规定,房屋赠与一定要采用书面形式;  2、房屋赠与的当事人凭原房屋所有权证、赠与合同,按规定缴纳有关契税;  3、办理公证。根据司法部、建设部《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联合通知》的规定,房屋赠与必须办理公证。目前,南京市规定除同一户籍的直系亲属之间赠与外,一律需出具经公证机关公证的赠与书;

    全部3个回答>
  • 第一,有贷款的房子,在贷款还清之前是不能赠予或买卖过户的第二,从长远看,赠予不如买卖来得经济因为赠予的话,需要缴纳的是2%的公证费和1.5%的契税,但是再卖掉,需要的是5%的营业税和房子全价的20%个人所得税,以及契税约1.5%因为是无偿取得的,第二次交易累计需要大约30%的税务而买卖的话,没过5年,也就是5%的营业税和差价部分20%,以及契税约1.5%(由于时间短,差价应该不大,和后续全价的20%比较起来,是小巫见大巫);第二次卖的话,如果唯一住房的,也只要1.5%的契税,按二套的话,也是5%营业税和差价的20%个税,以及契税1.5%具体的说,长久是买卖合算但是如果你们对于5%营业税有压力的话,也只好按照赠予办,但是也就可能5%的数字,**好能先承担起来

    全部3个回答>
  • 一、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基本规定任意撤销权,是指赠与人依据自己的意志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享有撤销赠与的权利。即《合同法》第186条第1款所规定的,“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这种撤销权是法律赋予赠与人单方享有的权利。赠与人行使撤销权的时间是在赠与财产权利转移之前,一般为标的物交付之前,如果赠与的财产需要办理登记手续,则在办理登记手续之前。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之后,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灭,赠与人不负给付义务。赠与合同二、享有撤销权的主体在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之中,享受有撤销权的主体,依《合同法》的规定仅限于赠与人,而不包括受赠人。因为受赠人虽然在接受赠与财产之前,是有权拒绝接受赠与的,但是,此种拒绝接受赠与的权利并不能称其为赠与合同的撤销权,因为撤销权是形成权,其基本内涵是权利人依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他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归于消灭,而受赠人拒绝接受赠与财产的行为并不能产生撤销权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撤销赠与合同三、赠与合同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条件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并不是无限制的,为维护合同的严肃性,法律规定赠与人撤销赠与也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赠与人撤销赠与应受下列限制:1.赠与人撤销赠与必须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若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转移,赠与人不得撤销赠与。若赠与财产的权利已经转移一部分,则赠与人仅能就未转移部分为撤销,对已经转移部分不得撤销。对于动产而言,在赠与物交付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对于不动产而言,在办理权利转移登记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对于财产权利而言,根据法律规定转移权利是否以登记为生效要件,在财产权利交付或办理权利转移登记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2.赠与人可撤销的赠与必须不是具有救灾、扶贫等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由于救灾、扶贫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赠与使得赠与具有了重要的社会意义,若赠与人可以随意撤销这种赠与,则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具有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是指基于道义上的情感而作出的赠与,如果允许赠与人随意撤销这种赠与,不仅与道义不符,而且会给受赠人造成情感上的极大伤害。因此,凡是具有救灾、扶贫等具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不论当事人依何种形式订立赠与合同,赠与人均不得撤销该赠与。“社会公益”的内容,按照《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包括下列事项:(1)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2)、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3)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4)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福利事业。3.赠与人撤销赠与,仅限于没有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此类合同中,赠与人作出赠与的意思表示不能不说是经过法律上的慎重考虑,不存在一时冲动考虑欠周的问题,如果允许赠与人随意撤销这种赠与,既严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也蔑视公证的严肃性。所以,若赠与合同已经过公证,则不得撤销。

    全部3个回答>
  • 撤销赠与的法律规定,分为约定和法定两部分,约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公证的赠与合同除外。法定的撤销受赠与人侵害或损害赠与人权利或权益即不当行为或不作为可以撤销,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受赠与人侵犯赠与人生命权可以撤销,因受赠人的违法行为致使赠与人死亡或者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可以撤销赠与。 赠与人的继承人或者法定代理人的撤销权,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六个月内行使。三发生重在情势变更可以撤销,赠与人的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严重影响其生产经营或者家庭生活的,可以不再履行赠与义务。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条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全部3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