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买房 >房产问答 >房屋买卖 >选房看房 >详情

请问开发商的"五证两书"具体内容是指什么?谢谢!

153****1203 | 2012-12-14 14:32:06

已有1个回答

  • 152****7212

    五证两书是指:一、《建筑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用划拨土地前,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该项目位置范围符合城市规划的法律凭证。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有关建设工程符合城市规划需求的法律凭证。 三、《国有土地使用证》,经土地使用者申请,经城市各级人民政府颁布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凭证。该证主要载明土地使用者名称、土地座落、用途、土地使用面积、使用年限、和“四至”范围。四、《建设工程开工证》,建设单位进行工程施工的法律凭证,也是房屋权属登记的主要依据之一,没有开工证的建筑属违章建筑,不受法律保护。五、《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允许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的批准性文件。六、“两书”是指《商品房质量保证书》、《商品房使用说明书》

    查看全文↓ 2012-12-14 14:33:12
北海买房交流群-61群(493)

相关问题

  • 简单地按取得证件的次序说:一是用地证;即<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二是土地证;即<国有土地使用证>三是规划证;即<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四是施工证:全称<建设工程规划施工许可证>五是预售证.全称是<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有了这个证,前面四证都有了.建议你主要看一下预售证,如果是现房,看一下备案证就可以了

    全部3个回答>
  • 一,房地产开发商在房地产市场上销售商品房,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并且按照有关的规定在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商品房销售的各种手续。其中必须具备的五证是指:《国有土地使用证》,是证明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获得了在一定年限内某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凭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建设单位在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征用、划拨土地前,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建设项目位置和范围符合城市规划的法定凭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是有关建设工程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的法律凭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没有预售许可证,开发商不允许销售房子。 二,两书是开发商在竣工验收合格时,通知购房者入住之后提供的两份法律文件,一个是住宅质量保证书,第二是住宅使用说明书。

    全部3个回答>
  • 安置房几大优势受追捧1、是现房,而且早期的安置房有些的地理位置优越,小区配套较完善;2、户型适中,以小两房、小三房、部分中三房为主,即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以内的户型占绝大多数,而且大部分为多层建筑3、政府统建的房屋质量较为稳定;4、安置房依托地理优势和小区配套优势,**比率与经济增长周期吻合,升幅较快更重要的是,这些安置房如果没有产权,价格普遍会比市价低。当然,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安置房的业主往往享受多套房源,使其有出售的需求和可能。

    全部3个回答>
  • 购房者在购房时应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和销售商提供齐全的“五证”、“二书”,这是法律对销售方的基本要求。“五证”是指《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建设工程开工证)、《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二书”是指《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五证”中**重要的是《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两者表明所购房屋属合法交易范畴。《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的预售范围为本项目可销售楼盘,购房者务必看清购买楼层是否在预售范围内。  “两书”可以作为商品房买卖合同的补充约定,并且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商品房交付使用时,向购房人提供的对商品住宅承担质量责任的法律文件和保证文件。

  •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还有正在实施中的“十二五”规划。 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颁布时计划涵盖的时间已经过半。其确定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156项”)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二五计划(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二五”计划作为党中央的建议,在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通过。此后,由于指导方针的变化,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正式文件始终未能颁布。 三五计划(1966~1970):三线建设 备战备荒 “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1962年,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但毛泽东提出,1963年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从1966年起再搞“三五”计划。由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突如其来,正式的“三五”计划没有来得及形成。 四五计划(1971~1975):严重失控 调整战略 “四五”计划**终仍以“草案”的形式印发。 在国际紧张形势和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四五”计划盲目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标,导致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出现了“三个突破”的严重失控现象: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量突破800亿斤。 五五计划(1976~1980年):新跃进 大转折 “计划赶不上变化”。“五五”计划实施期间,跨越了由“文革”至粉碎“四人帮”及拨乱反正的重大历史转折,致使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亦随之变化。其制定开始于1974年,没有独立的文本,包含在《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之中。此纲要直至1977年12月才被下发,“五五”计划缩水仅剩3年。 六五计划(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六五”计划是拨乱反正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文革”后认真总结长期社会主义建设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按照中央提出的从1981年到20世纪末20年内力争实现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部署制定的。“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比较长,**初是作为《l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的一部分,于1975年、1977年两次进行编制。 七五计划(1986~1990):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六五”后期,从1984年第4季度开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过热。这些也成为“七五”开局的基础条件。经济过热局面成为整个“七五”期间不得不认真对付的难题。 八五计划(1991~1995):小平南巡 改革潮涌 “八五”计划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和治理整顿经济环境的背景下制定的,**初要求保持6%左右的中速增长,设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但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之后,人们的观念和经济发展态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九五计划(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九五”计划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对的国内外环境,是历次五年计划实施中比较少见的。 国际上,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整个亚洲,对中国的出口、利用外资以及经济增长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十五计划(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进入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非凡: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前两步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五”计划出台。 十一五规划(2006~2010):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 “十一五”规划纲要就提出了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些基本政策。第一个转变是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来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十二五规划(2011~2015):一带一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增长速度**全球主要经济体。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