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屋网 >房产问答 >房屋买卖 >选房看房 >详情

现在房价还会降么?????

134****4987 | 2014-02-09 18:28:19

已有11个回答

  • 136****7460

    南京周边会降!新街口一般浮动不大!

    查看全文↓ 2014-02-12 11:54:33
  • 137****7076

    更具现在的形势,房价可能还会降一些,但是就是看过了年过来,害怕国家把调控收回,那时房价又会上涨,建议,如果说有打算买房子的,现在其实就可以下手,因为房产行业是国家一个收税的重要来源,国家调控的目的,只能说稳定房价。
    不能让房价过快上涨。

    查看全文↓ 2014-02-12 09:48:24
  • 155****2856

    房价不会大跌,因为这不符合国家经济利益,但房价照目前的速度快速增长也不是国家希望看到的!所以,目前国家出台了一些打压房价的政策,如:国六条,国八条!目的不是要房价大幅下跌,只是要压制房价上涨过快,产生的房产市场泡沫!所以,个人觉得楼市在今年可以会放慢上涨步伐,但不可能出现大跌!但整个楼市应该还是会稳中有涨的!你所提到的国家现在土地禁止开发,是指增收土地增值税吧!这是国家为了使开发商减少吞地出台的新政策,增收后开发商成本必然增加,所以,房价相应受到影响上涨也是可能的!但房产开发商不一定把所有增加成本都分摊到房价上去的,他们还有许多消化方式,如:兼并其它小房地产企业等!所以,个人觉的目前房价不会大跌,也不会快速增长!不过,不同城市可能反应上会有时间差,象目前我所在的上海房价就比较明显放慢上涨,而有的城市还没明显感到!

    影响房价升降的因素
    (一)土地费用。包括:(1)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征地费;(2)城市建设配套费;(3)拆迁安置补偿费。此项中的(1)今后必定继续上涨;(2)绝无下降的可能;(3)上涨的可能更加快。
    (二)前期工程费和房屋开发费。包括(1)规划勘察设计可行性研究、三通一平费;(2)建安工程费;(3)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费;(4)基础设施建设费。此项中的(1)、(2)在物价快速上涨时,推动房价刚性上涨;(3)、(4)绝无下降的可能。
    (三)开发管理、销售、财务等费用,税费和目标利润。此项的税费一般是不变化的。其它在成熟的市场条件下,经营好的,不同楼盘有不同的可下降空间。但旺销时就都成了开发商利润。
    (四)物价走势。通货紧缩,物价走低,抑制房价并使之下降;通货膨胀,物价走高,房价必定攀升。1994年的宏观调控,是以降低通涨率为目标,房地产市场受此影响,而且因为买方需求不足促使房价回落。这次宏观调控,是为了持续平稳增长和防止大起大落。今年国际石油价格始终在高位运行,国内物价通涨率达到8%;股市长时期走低,难见起色;而购房按揭利率仅为4.7%,所以买房无论自用或投资都是正当其时。因此房价在今年1—3月份全国平均上涨10.2%,高出物价上涨指数4.5个百分点。
    (五)贷款政策变动和贷款利息升降。贷款利息升降将严重影响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和销售。国家现时的贷款政策,使大中城市6000元/平方米以上的房价已经早已相对下降。按揭利率相对降低,将使还贷压力减轻,促进需求;按揭利率提高,必定抑制消费,导致房价趋降。
    (六)经营城市理念与土地供应量。各城市经营城市的理念其核心是多收取土地出让金,这已导致经济实用房供地难出,推动房价走高。土地投放量过少、规划上过份追求低密度花园景观洋房则必然促使房价走高。能否投放相当比例的经济实用房用地将从根本上起到平抑房价的作用。以大连为例,中山、西岗、沙河口三区因地价高供地少而房价上升**快,新房价位已很少有每平方米4000元以下的。而在北海由于土地供应充足,上涨幅度有限。
    (七)居民收入水平与城市动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住房质量、环境、科技含量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使住宅档次在提高,房价必然会上升。这在经济新区**为明显;反之,经济衰落地区,房价上涨有限而下降时幅度**大。城市动迁补偿随着经济的发展必定会节节上升,推动房价走高。动迁不但会增加开发的刚性成本,而且补偿的动迁费强烈拉动房屋消费。2002年,大连的老市区动迁由于主要是工厂搬迁,其补偿不能形成购房消费,使得房市受到抑制。2003年,由于加大了住宅的动迁力度,以市内动迁住宅50万平方米计,每平方米均补偿2600元,将有13亿元进入房地产市场,再结合相匹配的购房按揭贷款,于是房价开始步步走高。而北海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动迁规模小,所以房价上涨幅度小。
    (八)开发效率。开发效率高,房价有降的空间。开发效率低、建设周期过长,必造成房价高位难降,**可能成为死盘。
    (九)个别开发商的概念炒作误导。概念炒作误导拉升房价,使其背离实际价值。房市虚火上升。
    (十)2005年社会发展七大趋势。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中国社会蓝皮书》预测:(1)经济将继续高速增长。(2)“入世”保护过渡时期到期,垄断行业改革到关键点。(3)农民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4)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5)劳动关系的紧张会造成普通劳动力供给的虚假短缺。(6)子女教育费用将对家庭消费倾向产生重大影响。(7)代际之间的价值观念将显示出更大的差异。这七大趋势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房价的升降。

    查看全文↓ 2014-02-12 09:05:58
  • 136****0618

    现在买房应该是比较合适的。房价估计是降不下来了。

    查看全文↓ 2014-02-11 10:02:40
  • 151****6928

    再涨就真的超过这个社会的承受范围了。有价无市。有什么用呢!!!!! 兴业地产 客户经理莫家琦

    查看全文↓ 2014-02-11 10:02:12
  • 132****7820

    房价高的原因:
    1.中国现在处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的人从农村涌入城市,从小城市涌入大城市或者北京上海;
    2.如果是自住,现在70-80(25-35岁)的人处于结婚买房的时间,而这个年龄段时人口**多的.
    当然上面的原因会使房价升高但不会使房价这么BT.
    3.房价BT的原因:利率汇率双低的现状,造就了国内现在大量的炒房投机阶层和国际热钱流入来炒房.再加上KFS的恶意炒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房地产价格猛增显著提高GDP,GDP提高对地方官员来说就是业绩),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使的房子价格这么BT.当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中国金融体制不健全,国内银行千疮百孔,KFS和炒房人利用各种漏洞或者非法手段把风险都转嫁给了银行和LBX。所以现在国家拼了命赶着让银行上市,让外资进入,就是要引入国外的管理。银行现在这点家底儿给现在这帮人糟蹋不了几年了。国家宏观调控目的不是打压房价,而是稳定房价,说白了就是要稳定现在的金融体系,如果这个崩溃了,大家都去喝西北风去吧.现在KFS这么嚣张也是因为如此,因为国家不可能像对待药品管理一样进行政策性限价。但是,随着利率和汇率的双向抬高,房价会慢慢将回到合理的水平.
    BTW:中国经济基本就是日本的翻版,看看小日本人的现状就知道了,他们的房地产处于下降期已经好多年.

    查看全文↓ 2014-02-11 09:41:40
  • 135****7314

    会降,但不会太多

    查看全文↓ 2014-02-11 09:19:24
  • 137****0776

    您好,现在房价是很合理的了,请尽快出手啊。

    查看全文↓ 2014-02-10 09:34:35
  • 138****7330

    房价的降升主要是看一个城市的经济基数而定

    查看全文↓ 2014-02-10 09:16:31
  • 137****9722

    应该会的 现在的形式总体还是降的 但也面临反弹的可能,不过不会在近期!

    查看全文↓ 2014-02-10 09:14:33
  • 131****8234

    降的几率和幅度都不大,但升的几率和幅度都要大过降,自行纳捏。

    查看全文↓ 2014-02-09 18:44:14

相关问题

  • 实在家里住房非常困难,而又有闲钱的,可以考虑购买,反之则不推荐。现在刚开始降价,未来还有好一段日子会降,你也不愿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贷款购买的房子从开始交房贷就不断地在降价吧,那样会很痛苦的。

    全部11个回答>
  • 真理之一,在市中心区买房的,永远不亏。

    全部4个回答>
  • 一手房降价浮动现在已经不大了,二手房基本持平。价格挺稳定的,目前总的来说天津市场以环城四区的经济适用房为主,公租房,限价房为主。联系电话:

    全部5个回答>
  • 已基本上保持稳定,不会在降了。

    全部11个回答>
  • 首先就楼上网友所答“明年上半年,房产开发企业由于资金压力,会出现较大幅度的降幅。 ”发表个人看法,其实如果熬过年底。到明年上半年,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已经有所缓解,压力**大的时候是现在,也就是年关,各类支出年底结账、还有很多银行贷款也是年底到期,所以说,年底是房地产企业开支**大,资金压力**大的时候,一旦过来年关,各类压力都会有所缓解,开发商会捂盘,等待行情明朗,房价下降趋势基本会有所缓解。 我个人认为,现在国家左右为难,继续执行严厉限购政策,房价势必大幅下跌,那意味着几年来靠地产行业支撑的经济崩溃(虽然现在经济结构有所改善,但必然有所影响,注意现在股市各板块情况就会略有发现)与信用市场冻结。而放松调控,丧失信用,危机民生;继续紧缩,失去经济。 因此,这个调控的度是关键,房地产下挫是祸,价格同比稳中略降是福。看明年国家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