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吉屋网 >楼市资讯 >抑制房产*,这是个大杀器吗?

抑制房产*,这是个大杀器吗?

来源:地产锐观察   发布时间:2017-03-10 17:47:07

▲购房能力下降了,房价还能涨得动吗?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房地产的工作安排,总理用了276个字进行了阐述。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虽然没有我们想看到的“房价”等字眼,但总的来看,抑制房价上涨压力大的一二线城市的楼市*需求,在含义之中。

关键问题是,该怎样抑制房产*投机才*有效果呢?

全国政协委员、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原总裁梅兴保,在昨天的政协头次小组讨论上,给出了一项政策建议:“T+N”年交易制度。

用白话翻译过来就是:房屋在买入(拿到房本)后的3-5年内,不允许购房者转让。

这是一项抑制房产投机*的大杀器吗?

细想一下,果真如此的话,再买房确实是要仔细思量的,至少会加强房源的理性筛选,不会“买房像买大白菜”似的匆忙下订。

现在的购房政策并未限制房屋买入后再转让的时间,只要拿到房本或在房产局完成过户,就可再次出售。只是在转让的过程中,如果房本不满2年,要缴纳较高的税(契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及附加税)。

但在市场实际交易的过程中,缴纳的税由买家支付。因此在房价上涨的预期下,交易过程税费的提高,并未有效抑制住房产的*。

而如果限制房产买入后转让的年限,简单看,对于短线持有房产的投机炒房者,确实能起到遏制作用。但是对于长线持有的*者,能有多大抑制作用,却并以一定。

在买房人的心中包括地产锐观察小编身边的亲朋好友在内,并不怕房价短期的波动,*房入手后也基本没考虑短期内转让出手,看的是房产所在区域的长线发展潜力。

并且还有一种惯性思维,就是即便受到限购限贷调控压力,房价短期或许会下降,但压制购买需求不是治本之策,房价在短期的下行或滞涨之后,还会反弹的。

相信有很多人也有上述同样的想法。

但是在*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低于预期的13%的M2增速后,或许我们关于未来房价走势的判断,还是不能惯性乐观。

梅兴保委员的建议是限制房产再交易,可以理解为对投机炒作者的直接限制。在房地产一等经济师、地产评论人章林晓看来,还有一项间接限制,或许更具威力。

即通过信贷政策限制购房者的购买能力,让投机炒作者脱不了手。这比直接限制投机炒作者再交易,效果更明显。

那么,通过信贷政策限制购房者的购买能力,具体指什么呢?

下面这张图来源于 新浪微博,说涿州限购后,建行涿州的房贷政策是,外地户籍购房者只要名下有贷款房,即便房贷已还清,也不再受理房贷申请

▲图片来源于 新浪微博

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很多外地户籍的购房者会被银行拒在房贷申请门外。小编未向建行求证上边这张图片上信息的真假。但类似建行这样向购房者收紧房贷的政策,确实有迹象可循。

章林晓分析,*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了M2的增长目标为12%,对房贷的收缩是肯定的了。

并且,和2013年底2014年初的信贷主动紧缩的大背景不同,这次是在美联储这个全球央行步入加息通道甚至是缩表通道后的被动紧缩。

也就是说,即便这次因为信贷紧缩导致房企钱荒、房价下降,国家也得接着抗,保持信贷紧缩的政策,不会轻易转向。

章林晓进一步解释,从*粗略的角度说,M2可以看成是居民的储蓄,也就是潜在的购房能力,M2增速的下降也就意味着居民潜在购房能力的下降。购房能力下降了,房价还能涨得动吗?

此前,地产锐观察写过多篇在环京买房置业的观察性文章,即便如上述分析,如果手中有闲钱,小编还是会选择在环京出手。

因为,相比其他地方来说,受益京津冀一体化的强力推动,环京地区的房价抗跌性还是很强的。

但是,如章林晓老师分析,信贷被动收缩的大背景下,购房人的买房成本会提升,且房价还存在下行压力,对于工薪层的我们而言,也要防患于未然。

有意向在环京区域或其他一线城市及周边购房的小伙伴,一定要把控好自己的还贷能力,因为货币紧缩了,你的收入也有可能一起跟着“紧缩”。

免责声明:此信息来源于地产锐观察 ,微信号:lanyahongcaas ,版权归原作者。吉屋网旨在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无偿服务,在网页上展示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本网站转载的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进行删除处理(loupan@jiwu.com)。
买房交流群-68群(367)
  • 森:时代倾城怎么样,值得买吗?
  • 时光机:挺不错的啊
  • 随心:现场有优惠活动,可以去看看
  • 随心:现场有优惠活动,可以去看看
  • Lucas:周边环境还可以
  • 小鱼鱼:值得入手
  • 贤:我老婆挺喜欢的
3022人正在热聊楼市
地产锐观察
共发表279
+订阅
微信扫码,关注大咖
观察中国房地产市场格局变化、聚焦政策前言、行业走势和企业兴衰。
微信号:lanyahongcaas